西藏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,即宗教类和民间类,其中宗教类的占的比例比较大,宗教面具又可以分为三类:本尊、护法神及伴属神,用途也可以分为两类:用于跳神等表演以及悬挂在寺庙,虽然用途不同,但其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西藏的宗教面具都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愿望,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;民间面具也有宗教的内在含义,这个现象的产生,是因为西藏的特殊文化背景。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,不仅丰富了百姓们的生活,也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,被长期的保存了下来。
西藏的宗教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,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是根植于原始信仰的。记者采访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鹰了解到,吐番的先民们认为,世界上存在着各种鬼怪和神灵,大自然和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,人们想要摆脱苦难,就要膜拜祭供神灵。早在松赞干布时期,每到农业收成时,就会举行一次比较大型的跳神活动,跳神活动一开始是不戴面具的,只是从各个村子选出一个所谓‘通灵’的人,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在田间地头跳舞,同时祈求神灵赐福给人们。
张鹰说,阿里日土县的古岩画中就有关于跳神这种舞蹈的。公元779年,在桑耶寺的落成典礼上,出现了戴面具的似兽舞。跳神中所用的面具,是莲花生大师设计的,他将西藏的土风舞和佛教密宗的金刚舞结合在一起,后来渐渐的就形成了神舞所戴的面具。
张鹰告诉记者,跳神时,不同的寺庙会根据其各自的护法神设计不同的面具,但面具本身的区别是不大的,风格也是相似的。跳神中还有一些地方神、本尊神等加入。宗教面具也是民间面具慢慢发展而来的。
还有一种专门悬挂在寺庙中的宗教面具,这些面具平时会享受带寺庙的香火,不会受到风吹雨淋,所以很多制作精美的面具得以完整保存。这种悬挂面具的兴起,和佛教传播和寺院的兴建有很大的关系。据了解,萨迦寺中供奉的“黑色依怙面具”,是由以为印度的祖师传承下来的,现在传到了“萨迦第一位僧院长”贡嘎宁布手中。
张鹰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萨迦寺的跳神的有趣故事:相传,有一个叫做“巴姆”的女鬼,非常漂亮,但心地不好,经常祸害人间,后来巴姆被萨迦法王收服,并让她做了护法神。每年萨迦寺的冬季跳神都会有扮演萨迦巴姆的人上场,冬季时,每天下午都会定时刮风,起风时,萨迦巴姆刚好上场,于是就形成了非常壮观的场面。
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是西藏旅游分社以服务第一,诚信为本为宗旨,在区内外获 广泛好评。目前,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拥 有一批经验丰富、注重信誉、讲求效率的管理人 员和一支训练有素、语种齐备的翻译导游队伍,为您愉快的旅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乌梢岭脚下的华锐藏族的饮食习俗 雍仲符号与其他符号的组合 昌都八宿县拉鲁卡岩画里有雍仲符
雍仲符号的时间序列 藏西岩画中的47个雍仲符号 藏西地区的岩画比重居中 西藏古老文明的代名词
西藏岩画的一套符号系统 马在西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敦煌吐蕃文书中的《马的故事》
藏北夏仓岩画中的骑猎者 在西藏旅游的狩猎岩画里总能看到猎犬的身影 马在西藏岩画中的图像特征